在科創這個領域里,有一類人,他們懂科研但又不是純粹的研究者;他們推動技術成果落地,卻又不是最終的使用者。他們像一座橋梁,一手牽著需求、一手推動研發,常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科創經紀人”。
在上海一家醫院里,傅軍正在向醫生虛心求教。但他并不是一名醫生,而是一名專攻醫學領域的技術經理人,也被稱為“科創經紀人”。他不僅要參與技術研發,還要及時了解醫生和患者的需求。
結束了對醫院的拜訪,傅軍一回到辦公室,就給遠在柬埔寨進行醫療援外的徐濤醫生撥打了視頻電話,收集便攜式經顱超聲儀的使用反饋。這是傅軍經手、剛剛落地不久的一項技術轉化成果,可以在醫生操作顱內穿刺時,清晰地顯示出囊腫的位置和大小。
交談中,徐醫生給傅軍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借助便攜式經顱超聲儀,醫療團隊成功為一位女性患者進行了顱內血腫微創引流手術,將她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之所以會成為一名醫學領域的科創經紀人,源于傅軍4年急診科醫生的工作經歷。見過了太多病痛,也深知醫生的辛苦,所以他很想用更先進的醫療設備,來幫助患者和醫生。現在,轉型成功的他,成了很多醫生眼中的“夢想實現家”。
培養一名醫生不容易,想開發出一款高科技的醫療設備也同樣艱難。傅軍坦言,即便是一名從業幾十年的科創經紀人,能真正落地的產品,其實也并不多。
傅軍這樣的“夢想實現家”,是如何把設想中的醫療設備落地,變成實實在在救死扶傷的工具?他們需要對接的各種資源又是從哪里來的?在上海,有一個技術供需對接平臺,支撐起巨大的技術交易需求。
年輕患者小杰,大學四年級時曾因為不慎摔倒,一度陷入了重度昏迷。后來,小杰接受了腦機接口手術,目前他不僅已經可以用眼神與人交流、發出聲音,甚至還可以做一些諸如握手、摸鼻子這樣的動作。
正在給小杰做進一步治療的侯立軍醫生表示,治病救人除了要有醫術,還必須要依靠適當的設備。過去20年,他親眼見證了我國高技術醫療設備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正是這些創新性的設備,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
病人有需求、醫生有想法、企業有技術,但要靠他們自行尋找對接,并制造出一件高技術含量的醫療設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醫療領域如此,在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為此,上海專門提出了“一賽一展一平臺”模式,即通過中國創新挑戰賽,從企業創新技術需求出發,來發掘好的科創項目,再通過浦江創新論壇-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和InnoMatch全球技術供需對接平臺,來對接各方資源、加速成果轉化。
截至目前,InnoMatch全球技術供需對接平臺已經吸引了19000多名技術經理人入駐,累計征集國際國內2351家創新企業的4576項需求,意向或正式簽約53.9億元。
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總經理 陳超:技術經理人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發現企業的一些技術痛點,幫助他們進行技術需求的拆解。幫助他們進行業務的撮合、業務的對接。
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產業發展處處長 陳鐘宇:對有技術需求和技術轉讓資源的市場主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鏈接平臺。在技術成果的交易、信息對接、最后撮合成功,背后是一張巨大的技術交易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