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31日,“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國內外頂尖科技創新智庫的杰出科學家及政策制定專家,共同探討和交流“新時代的科學學”這一核心議題。會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還聯合參會嘉賓共同發布了《上海科學學倡議》,旨在推動科學學的與時俱進、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人民網上海頻道、中新網上海、青年報·青春上海、中國科學報、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文匯報、澎湃新聞、新聞晨報、第一財經、上海電視臺、上海電臺、上海日報-SHINE、上海科技報、浦東時報、浦東新聞、浦東發布、長三角頭條、華東科技-科創長三角、香港商報、廣州日報等二十余家媒體報道了本次會議。
本文我們轉載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第一財經、青年報·青春上海、上海科技報的報道,供參考。
01
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科學學上海倡議》發布,國內外學者呼吁推進科學學合作共享
2024-05-31 黃曉慧
5月30日,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開幕,來自國內外科技創新智庫的科學家及政策制定專家共同探討交流“新時代的科學學”議題。會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參會嘉賓發布了《科學學上海倡議》,旨在推動科學學的與時俱進、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在主旨演講中闡述了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的緊密聯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薩塞克斯大學科學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杰里米·霍爾等1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戰略預見塑造區域創新發展、大學在科技政策中的角色、世界科創中心建設、元科學視角下的全球研發政策趨勢、量子科學的社會功能等議題進行了演講。
研討會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指導,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主辦,通過討論新時代科學學的前沿議題,從全球視角集聚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制定和實踐的最新研究動態。
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迄今已舉辦9屆,作為浦江創新論壇的專題研討會之一,旨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智庫交流對話平臺,聚焦中國創新發展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建言獻策,推動科技創新智庫不斷提升研究思想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傳播力。
責任編輯:黃曉慧
02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錢學森倡導的這個學科迎來“復興”,《科學學上海倡議》發布
2024-05-31 俞陶然
昨天,“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開幕,國內外知名科技創新智庫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專家相聚一堂,探討“新時代的科學學”這個議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參會嘉賓,在會上發布了《科學學上海倡議》,旨在推動科學學的與時俱進、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呼吁政府、科技界、產業界、智庫界等相關各方攜手構建全球科學學共同體,共同推動這一學科快速創新發展。
科學學是關于科學與技術的科學,致力于研究科學和科學活動的發展規律,進而促進科技政策的制訂、科研管理的改進,以及科技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后,在錢學森、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和倡導下,科學學一度成為一門“顯學”,用于指導科研實踐活動。
近年來,許多國家開始重新重視科學學。一批專門資助科學學的項目相繼設立,眾多科學學論壇和會議陸續出現,多個專門研究科學學的新機構宣布成立。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參會嘉賓共同發布《科學學上海倡議》
這個研究科學的學科為何迎來復興?《科學學上海倡議》指出:首先歸因于科學技術的變革和新研究方法的開發。新一代信息技術、能源、材料與生物技術的深入融合,推動了新一輪科技變革加速發展,并且催生了新的科學范式、科研組織模式。科研活動日益數據化,加之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正推動新的科學學方法論出現。
新時期科學學的復興,還源于科學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更加復雜。科學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越來越復雜的關聯,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迫切需要科學學來回答。
上海是中國科學學的重要始發地。1980年,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成立,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科學學研究所,也一直是中國科學學的研究重鎮。今天,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主辦的科學學會議,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科學學的契機。
“有很多問題值得科學學研究,比如‘負責任的創新’問題。”哥本哈根商學院組織系教授艾倫·歐文在演講中說,科技創新的目標應與更大的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推動科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然而目前,研究機構發布的各種科創排名并沒有納入社會發展目標,這不利于推動“負責任的創新”。
與會嘉賓共同為“新時代的科學學”點贊
對于丹麥學者的觀點,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表示認同,他認為科學學研究要關注科技創新的四個價值——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如果科研人員在選擇課題前思考這四個價值,那么后續科技成果轉化的難度可能會降低很多。”
穆榮平說,今年是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10周年,科學學在科創中心建設道路上大有可為。科學學專家在研究創新政策時,要關注創新系統能力建設,思考如何將這種區域能力建設推向科技創新鏈的前端,并使其更系統化。這方面,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設施布局和運營值得研究。張江大科學設施集群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應產生越來越大的系統效應,推動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研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欄目主編:黃海華
03
澎湃新聞
咨政益世,提升科技創新效能!《科學學上海倡議》發布
2024-05-30 吳躍偉、實習生:程海琴
5月30日上午,“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市徐匯區開幕。研討會為期兩天。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攝
科學是什么?科學是怎么發展的?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科學?
對上述問題的探索與回答,致力于研究科學和科學活動的發展規律,進而促進科技政策的制訂、科研管理的改進,以及科技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的學科被稱為“科學學”(Science of Science)。
上海是中國科學學的重要始發地。1980年,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成立,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科學學研究所,也一直是中國科學學的研究重鎮。
2024年5月30日上午,《科學學上海倡議》發布。
30日上午,國務院參事賀德方與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尚玉英發表致辭,為“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拉開序幕。
本次研討會在上海市徐匯區召開,為期兩天;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指導,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主辦。
《科學學上海倡議》5月30日上午發布。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攝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參會嘉賓共同發布了《科學學上海倡議》,旨在推動科學學的與時俱進、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
該倡議稱,“科學知識是人類共享的知識,科學事業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因此,發展科學學以促進各國廣泛參與和深入交流至關重要。我們呼吁更充分的開放共享,呼吁更深入的國際合作。”
該倡議稱,發展咨政益世的科學學。支撐決策者在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時遵循科學規律,更加有效地提升科技創新效能。
大會主席、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研究員在主旨演講中闡述了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的緊密聯系。
大會還預告了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課題組即將發布的專著——《大國大城創新之路》,以及哥本哈根商學院組織系教授艾倫·歐文(Alan Irwin)編著的新書——《科學技術學百科全書》。兩本新著作將為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新的理論資源。
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九屆,作為浦江創新論壇的專題研討會之一,旨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智庫交流對話平臺,聚焦中國創新發展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思想建議,并推動科技創新智庫不斷提升研究思想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傳播力。
附:科學學上海倡議(略)
責任編輯:沈關哲、圖片編輯:蔣立冬
04
第一財經
科技政策如何制定?科學學如何發展?這個研討會提出建議
2024-06-01 一財區域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5月31日下午,“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閉幕。多位專家針對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學學發展提出建議。
金葉子 攝
哥本哈根商學院組織系教授艾倫·歐文(Alan Irwin)說,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政策面臨五大挑戰:一是如何保持創新政策與更大的社會公共治理目標相一致;二是如何保障負責任的、符合倫理的、開放的創新研究;三是如何在不扼殺原創性的同時指導科技創新活動;四是如何確保科技創新政策推動實踐發展;五是如何提升公共資金投入的有效性。
他認為,在社會發展的更大背景下,科技創新需要與社會責任相融合,重點討論科學技術研究能夠為“社會中的創新”做出何種貢獻。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說,未來產業研究應當是一種方向性的研究,不應該是特別具體的研究,太具體的研究會抑制很多有前景的發展。對未來的選擇,一方面是通過我們過去積累的知識,將各種技術發展的可能性與我們面臨的問題進行匹配;另一方面,應當給我們目前尚未認知到的可能性留出發展空間。
他說,當下我們正處在科學學研究問題不斷涌現的歷史特殊時期,研究范式、技術開發范式、產業發展范式、社會服務范式、環境發展范式、文化發展范式都在經歷深刻轉變。這種轉變的方向需要更多的人從不同學科、不同視野進行深入研究,把它變成編碼以后的知識體系,來指導整個社會去適應這種發展范式的轉變。這種范式轉變研究需要打破圍墻,進行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
經合組織 (OECD) 科學、技術和創新司高級政策分析師邁克爾 ? 基南(Michael Keenan)表示,全球危機帶來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已成為強化科技創新政策研究的主要理由。在能源、健康等多個領域的可持續轉型與發展中,科技創新政策正不斷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基南看來,隨著系統性、跨學科、復雜且不確定性情境的增多,需要不斷豐富支持決策的知識和證據,科學的戰略情報診斷和相應的政策行動被賦予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伴隨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新一代顛覆性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使得數據分析和內容創建有了新的方法,有可能改變科技創新政策指南數據的基礎運作方式。
研討會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參會嘉賓共同發布了《科學學上海倡議》。該倡議表示,新時期科學學的重新崛起,還源于科學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更加復雜。科學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越來越復雜的關聯,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迫切需要科學學來回答。
責編:楊志
05
青年報·青春上海
科技創新需與社會責任融合,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上發布這一上海倡議
2024-05-31 劉晶晶
《科學學上海倡議》發布
科技創新需要與社會責任相融合。昨天和今天,“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辦,來自各國的專家們提出這一看法。會上發布《科學學上海倡議》,這一錢學森、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所倡導的學科研究,也將成為進一步推動科研實踐活動的“指南”。
如何開展“負責任的創新”?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政策面臨五大挑戰:一是如何保持創新政策與更大的社會公共治理目標相一致;二是如何保障負責任的、符合倫理的、開放的創新研究;三是如何在不扼殺原創性的同時指導科技創新活動;四是如何確保科技創新政策推動實踐發展;五是如何提升公共資金投入的有效性。”哥本哈根商學院組織系教授艾倫·歐文在會上表示。
艾倫·歐文
在他看來,在社會發展的更大背景下,科技創新需要與社會責任相融合,重點討論科學技術研究能夠為“社會中的創新”做出何種貢獻。艾倫·歐文認為,科技創新的目標應與更大的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推動科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然而目前,研究機構發布的各種科創排名并沒有納入社會發展目標,這不利于推動“負責任的創新”。
對此,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也表示贊同。“我們可以從價值創造的角度,把創新定義為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乃至文化價值的創造過程,如果科研人員在選擇課題前思考這四個價值,那么后續科技成果轉化的難度可能會降低很多。”他表示,在新一輪技術革命背景下,未來產業是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和研發人員大國能夠做的。
穆榮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發展戰略處處長孟慶峰也表示,基礎研究若無法有效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就很難吸引足夠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基礎研究之中。但同時也要尊重基礎研究的長期性和成果的不可預見性,“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和保持定力是支持基礎研究基本的原則,而基礎研究最根本的還是人才培養。”他表示,對于打通“大生態”和“小生態”,需要探索一系列支持制度,構建“多樣化的制度體系”,每個人都要置身其中,不能袖手旁觀,才能把事情做好。
新質生產力視野下如何看待科創中心建設?
今年是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10周年。穆榮平認為,科學學專家在研究創新政策時,要關注創新系統能力建設,思考如何將這種區域能力建設推向科技創新鏈的前端,并使其更系統化。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設施布局和運營就是個很好的范例。“張江大科學設施集群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應產生越來越大的系統效應,推動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研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新質生產力視野下,如何看待世界科創中心建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認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本質是要進一步強化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而創新型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和財富的創造者,不僅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標志,更是其成長的發動機。他表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創新過程中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和價值共創,社會創造活力的踐行范式逐漸凸顯。
陳勁
“對于科學家來說,最好的時間必須花在科學研究上,而不是來回坐飛機和巡講。”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則直言不諱,提出了對科學家的要求。在他看來,目標明確的基礎研究和目標不明確的基礎研究都要去研究,這個過程需要科學學研究者來提出建議。顛覆性創新是事先無法預知的,只有逐步實踐才知道。他也希望專門做科學學研究的學者多和科學家們交流,特別是當他們碰到困難的時候。
圓桌論壇
會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也聯合參會嘉賓共同發布《科學學上海倡議》。據介紹,科學學是關于科學與技術的科學,致力于研究科學和科學活動的發展規律,進而促進科技政策的制訂、科研管理的改進,以及科技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后,在錢學森、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和倡導下,科學學一度用于指導科研實踐活動。上海是中國科學學的重要始發地。1980年,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成立,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科學學研究所。
編輯:張紅葉
06
上海科技報
新時代的科學學要有那些“氣質”?來看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2024-06-05 殷倩
科學學從誕生之時起,就是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的研究,是科學家與決策者共同推動的研究。科學學是科學的“自我反思”,科學學的踐行者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科學和科技活動,為科學的整體進步提供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因此有人說科學學的本質是一門關于科學、屬于科學和服務于科學的學問。
5月30日,“浦江創新論壇——2024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辦。本次研討會以“新時代的科學學”為主題,邀請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戰略預見塑造區域創新發展、大學在科技政策中的角色、世界科創中心建設等方面進行精彩分享。
會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參會嘉賓共同發布了《科學學上海倡議》,倫敦大學學院James Wilsdon教授代表全體簽署人宣讀了倡議,旨在推動科學學的與時俱進、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
“與時俱進”:科學學中的科技創新+
隨著大數據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正在經歷巨大變化。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李正風表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與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這不僅改變了科學研究的對象,也推動了科學研究范式的轉變,從經驗試錯到理論指導,再到今天的大數據驅動。
人工智能的崛起,尤其是生成式AI的發展也推動了科學研究范式的革新。李正風還提到,智能化技術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得數據的收集、存儲和分析變得更加高效和經濟。在這一新的科學觀基礎上,“科學世界的數字化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科學學理想的可能,即利用計算方法和量化工具對數字化的科學世界進行更精密的分析。”
伴隨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經合組織 (OECD) 科學、技術和創新司高級政策分析師邁克爾 ? 基南也表示,新一代顛覆性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使得數據分析和內容創建有了新的方法,“有可能改變科技創新政策指南數據的基礎運作方式。”
面向未來產業研究,不僅要通過技術發展的可能性與面臨的問題進行匹配,還應當給尚未認知到的可能性留出發展空間。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認為,“它應當是一種方向性的研究,不應該是特別具體的研究,太具體的研究會抑制很多有前景的發展可能。”
“合作共贏”:研究范式要“打破圍墻”
“當下我們正處在科學學研究問題不斷涌現的歷史特殊時期,我們研究的范式、技術開發的范式、產業發展的范式、社會服務的范式、環境發展的范式、文化發展的范式都在經歷深刻轉變。”穆榮平認為,這種轉變的方向需要更多的人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視野進行深入研究,把它變成編碼以后的知識體系,來指導整個社會去適應這種發展范式的轉變。“這種范式轉變需要我們打破圍墻,進行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
如今的中國科技發展一直是多領域齊頭并進,跨學科交叉融合,科技已經成為一個復雜的自組織的結局,其形成與演化過程呈現出非線性、多重耦合性的復雜系統特征,這些也都對科學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此,李正風強調,要避免陷入普遍主義的科學模式,或將某一地方性的科學發展框架視為全球必須共同遵守的標準。科學學應該鼓勵多樣化的探索和實驗,這一過程中合作、共享、開放和包容至關重要。
面對國際合作中的給機遇與挑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認為,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是實現產業現代化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特別是通過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來推動我國產業現代化。
“勇往直前”:科學學的明天會更好!
作為浦江創新論壇的專題研討會之一,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九屆,旨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智庫交流對話平臺,聚焦中國創新發展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思想建議,并推動科技創新智庫不斷提升研究思想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傳播力。
新時期科學學的重新崛起,歸因于科學技術的變革和新研究方法的開發。新一代信息技術、能源、材料與生物技術的深入融合,推動了新一輪科技變革加速發展,并且催生了新的科學范式、科研組織模式。
據韓國國民大學中國學部教授殷鐘鶴介紹,中國企業“吸收能力”的增強驅動產學研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研發經費支出的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超越歐盟水平,并逐步接近經合組織平均水平。“未來中國的產學研合作可能會進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階段。”
對于科學學的未來發展,李正風認為,要做負責任的科學學。“負責任的科學研究與創新需要負責任的科學學,科學學的發展需要價值反思和價值對齊。”在他看來,科學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不僅是要加速科學的發展,促進科學和技術之間的關聯,還要引導和保障我們科學事業的健康發展。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指導,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傾力主辦。本次會議不僅是學術交流的平臺,也為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通過深入討論新時代科學學的諸多前沿議題,會議從全球視角集聚了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制定和實踐的最新研究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