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近十年來,全球高水平科學家流向哪里?
8月27日,2022浦江創新論壇發布一批成果,其中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合作開展的《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學家分析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已初步形成高水平科學家聚集的全球人才高地——兩座城市均位列高水平科學家集聚總量全球前五,顯現出全球人才樞紐城市地位。
上海高水平科學家十年增長近3倍
作為《理想之城》系列研究報告的第六期,最新發布的這份報告以新科技革命為背景,對全球20座創新城市高水平科學家的涌現與遷移、全球城市創新網絡中人才高地的崛起,進行了前瞻性研究,時間跨度近十年,一手科技統計數據逾70萬條。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介紹,調研以“自然指數”收錄的高水平學術期刊論文作者為統計對象,該數據庫可有效反映高水平科學家在全球城市中的分布態勢。
統計分析顯示,2021年北京、上海、紐約、倫敦、波士頓的高水平科學家人數位列全球20座創新城市前五位,香港、深圳分列第10位和第14位。
“近十年,高水平科學家呈現出遷移匯聚的趨勢。”報告主筆人王雪瑩博士說,從2012年至2021年的逐年統計分析結果來看,京滬兩城是高水平科學家人數增加最多的城市,已初步形成高水平科學家集聚的全球人才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北上港深高水平科學家總計人數達到2012年的3.5倍左右。其中,上海的高水平科學家人數從2940人增加到11215人,增幅達281.46%,而上海科學家年度發表的“自然指數”期刊論文總影響因子增幅高達449.52%。
王雪瑩認為,這體現出上海作為全球科創城市和國際大都市所具有的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對全球高水平人才的強大吸引力。
京滬人才樞紐效應顯著學科發展均衡
報告發現,相較于全球其他城市,近十年來,中國城市的高水平科學家人數增長明顯,走出了一根上揚曲線。
“我們對‘自然指數’期刊論文作者地址信息進行追蹤分析后發現,全球20城中,北京、上海、紐約、深圳、波士頓居于最主要的人才流入城市前五位。”王雪瑩介紹,近十年間,北京高水平科學家流入人數超過3000人,上海也接近2500人,兩座城市在高水平科學家集聚總量、流入和流出數量上,均居全球20城前列,人才樞紐效應十分顯著。與中國城市相比,歐美發達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進高水平科學家的來源上更加多元和均衡。
令人欣喜的是,在學科發展均衡性上,北京與上海進步顯著。根據“理想之城”系列報告數據,2017年,北京僅有化學、物理和工程技術3個領域,上海僅有化學、物理兩個領域,在本市成果產出占比中超過10%;而本年度報告顯示,北京成果占比超過10%的學科領域已達5個,上海也增加到4個。
中國城市成更多科學家的首選目的地
2019年度的“理想之城”報告提出,以北京-上海為“科技創新軸”,又一個世界級創新高地在東亞地區崛起。如今,東亞地區已與北美、西歐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全球科創人才集聚的“地域大三角”。近十年來的全球高水平科學家流動趨勢顯示,北美和中國城市成為更多科學家的首選目的地。
報告指出,根據2018年至2020年“自然指數”收錄的全球20城市科學家高水平論文綜合統計分析結果,在全球成果產出前10名城市中,包含4座東亞城市(北京、上海、東京、首爾),4座美國城市(紐約、波士頓、舊金山、洛杉磯),以及兩座西歐城市(巴黎、倫敦)。
“這與東亞地區近年來所形成的頂尖科研平臺對人才的吸引是分不開的。”王雪瑩告訴記者,全球集聚“自然指數”影響因子總和前2000名頂尖科學家最多的科研機構平臺,東京大學、清華大學占據了前兩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分別排在11、12位,香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分列15、22和23位。
由此報告建議,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人才高地,城市需面向未來,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機構,為優秀科學家提供事業發展的舞臺。